近日,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应用BMST技术再次成功为一例普外科危重症患者开通血管通路,保障了该患者的后续静脉治疗,为其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20年10月的一天,市二医院静疗小组接到普外科会诊申请,要求为一名危重患者行PICC置管,组长欧阳华和两名成员一同赶到普外科,了解到目前该患者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右上肢缺如,右下肢偏瘫,空肠高位造瘘,营养支持一直依靠完全胃肠外营养,后续治疗周期较长,外周静脉穿刺非常困难,为满足继续治疗,医生强烈要求行PICC穿刺。
在查看并分析患者病情、生化指标及血管条件后,欧阳华认为有PICC置入的适应症及必要性,在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取得其知情同意后在病房为其进行了床边PICC置管。在静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术中一次穿刺成功,出血量少,并应用ECG定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术后胸片提示PICC导管尖端位于T7水平处,一切是那么的有条不紊,一条生命通道建立了!患者当日即使用了该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那么,什么是PICC?
PICC,即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取得相应资质的专科护士操作的一项专科护理技术,一般首选上肢贵要静脉,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能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能满足肿瘤患者常规化疗疗程的需要;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损伤,保护了患者的外周静脉;彻底杜绝和避免了化疗药物的外渗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PICC置管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危险性要低,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感染发生率同样比CVC低。
随着PICC技术的发展,ECG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简称BMST)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对比传统的盲穿,该项技术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软组织损伤、异位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便了患者关节活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市二医院自2014年开始应用该技术,静疗小组为全院各科有需求的患者进行PICC置管,特别是对于外周静脉穿刺非常困难、危重症等患者,并进行后期维护培训、指导和同质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命通道,同时促进了专科护理技术发展。
(静疗小组 欧阳华 供稿)